在我国2.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有一群人默默坚守,夯筑起爱国守边的坚固长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守边人”。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无数“守边人”用实际行动,展现着“强边固防有我,请党和人民放心”的忠诚和担当,践行着“有国才有家,守好边就是守好家”的承诺与使命。
为国守边,代代相传
又逢189号至194号界碑每周一次的巡查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熊光泽和妻子王发兰清晨6点就起床做准备。6块界碑之间的距离约8公里,从家出发巡边往返一趟的路程近20公里,需一天时间。
▲熊光泽给界碑描红。图片来源:云南日报
熊光泽的家,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罗家坪村民小组,村寨位于海拔2000多米的罗家坪大山下,距离边境线直线距离仅1公里。
这条巡边路,熊光泽一家三代走了74年。每到一处界碑,熊光泽都会用镰刀将界碑四周的杂草清理干净,再用毛笔蘸着红漆,为界碑上的“中国”二字描红。
奶奶和父亲两代人的坚守,激励着熊光泽义无反顾挑起重担,继续在边境线值守。“奶奶没上过学,唯独会写‘中国’两个字。奶奶说过,共产党来了,我们才能安家过上安宁日子;有国才有家,守好界碑就是守好我们的家。”熊光泽说。
熊光泽一家三代的守边故事,是我国边境各族群众守边爱国的一个缩影。
“党和国家让我来守边,我就要一直守下去。”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苏木恩格日乌苏嘎查78岁的牧民尼玛说。
1971年,25岁的尼玛响应组织号召,背起3岁的儿子哈达布和,带着母亲和弟弟翻沙岭、穿戈壁,来到阿拉善右旗最北端的中蒙边境线“8号点”,在茫茫戈壁上安下了家。
▲尼玛在边境线巡边守边。图片来源:人民政协网
53年来,尼玛每天沿着戈壁边境线巡逻。从最初步行,到后来骑骆驼,再到现在骑“铁骆驼”,她累计巡边18万多公里,劝返、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头(只),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被称为中蒙边境线上的“活界碑”。
尼玛的儿子哈达布和,18岁时也成为一名巡边员。2018年,边防部队给予哈达布和“可以随着边境线巡防”的特权,使之成为获此殊荣的“牧民第一人”。2023年,尼玛的孙子宝泉,放弃留在盟府巴彦浩特工作的机会,成为塔木素边防派出所的辅警。他从奶奶、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一名“新时代守边人”。
尼玛用半个世纪的人生兑现了她“一诺如山”的坚守,在大漠戈壁中树起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在她的感召下,全旗各族群众先后组建了“边防驼运排”“女子护边队”,加入到守边戍边行动中,在祖国北疆筑起一道安全稳定屏障。
“为国巡边守边,是边疆各族群众代代相承的传统。”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西藏自治区错那市麻麻门巴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土旦次仁说,2023年4月,位于西藏东南部的边境小城错那撤县设市,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争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是扎根于此的1.5万多名各族群众的共同信念。
“各级党委、政府给予我们特殊关心,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越来越幸福,大家巡边守边的热情更高了,劲头更足了。”土旦次仁说。目前,麻麻乡居民人均收入已达到2.4万多元,更加坚定了他们守边固边的决心和行动。
守边有我,请党放心
从祖国的南疆到北疆,从东北边境到西南边陲,无数“守边人”的故事令人泪目。
61岁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凌尚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坡县天池国防民兵哨所哨长。他矗立祖国边陲43年,以界碑为伴、哨所为家,诠释着一名戍边人对祖国和边防事业的无限忠诚。他多次受伤,一根手指在执行任务时被折断,留下终生残疾。
“哨所再小也要有人守,边境线再长也要有人走。”凌尚前说,“祖国领土的完整,才是我人生最大的完整。我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只为祖国守边防。”
在西藏阿里地区,也有一位“守边楷模”——他就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札达县底雅村党支部书记次仁罗布。
40年前,次仁罗布参军入伍,成为一名边防军人,心中常怀爱国爱民情怀。“我在边防一线整整干了15年,立过三等功6次,报过一次二等功,与战友们用青春和热血保卫祖国。”次仁罗布说。
1999年底,次仁罗布返乡,成为村干部。25年间,他带领村民共同巡边,一年有一大半时间都在边境线上巡护;他获得的一本本“爱国拥军模范证书”,就是这个边境村“军民鱼水情深”的最好证明。
圣洁的帕米尔高原,是雄鹰展翅飞翔的地方。在绵延的界碑旁,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公安局班迪尔派出所教导员那迪拜克·阿瓦孜拜克,忠诚地守护着国门。
2011年3月,在组织安排下,那迪拜克来到班迪尔派出所热布提警务室。警务室成立之初,没有办公场所,那迪拜克就借住在牧民家中。为了不打扰牧民,他白天下辖区采集信息,巡逻检查,直到晚上睡觉时才“悄悄”住进牧民家。后来,他搭建了一顶简易的棉布帐篷,一住就是16个月,他也因此被称为“高原帐篷哥”。
“奶茶越煮,品起来越醇香;做警务室民警,和农牧民心贴得越近,工作就越顺畅。”那迪拜克说,“塔县尽管偏远,但只要是中国的土地,无论在雪山深处,在死亡之海,都要有中国警察来坚守!”
牢记嘱托,共建家园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看望赫哲族群众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牢记嘱托,同江市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落脚点,全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八岔村年人均纯收入从8年前的1.61万元增至2.72万元。“八岔村日日向新、山乡巨变,各族群众把好日子唱进渔歌、唱响全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同江市委书记张大伟说。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夏尔合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古丽米拉·达吾列提时常深入一线和群众当中,倾听群众意愿和呼声。图片来源: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
“党员干部就是要为人民发声,为人民谋利益。”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吉木乃镇夏尔合特村的养殖合作社调研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夏尔合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古丽米拉·达吾列提说。
夏尔合特村位于中哈边境,曾是阿勒泰地区重点贫困村之一。为了让村民们更快地脱贫致富,她挨家挨户走访调研,一家一家地想办法。从村民招待她的一碗酸奶中,古丽米拉找到灵感,通过做奶制品延伸产业链,帮助村民打造致富产业。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省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考察时指出,“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今年9月,三家村村民委员会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这让各族干部群众深受鼓舞。“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将乡村治理主体凝成‘一条心’、力量拧成‘一股绳’、体系合成‘一张网’,全民共建团结和谐幸福和美村寨,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清水镇党委委员、副镇长,三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家清说。
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干部群众心中,祖国的边境国门、家园的青山绿水,都需要尽心竭力去守护;小家和大国,早已在心中融为一体。
“随着国家生态扶贫力度的加大,独龙江乡全面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以电代柴等项目,山越护越绿,水越流越清,群众的生活也越过越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独龙江乡迪政当村雄当村民小组村民李玉花说,“曾经的砍树人变成种树人,烧荒人变成护林人,我们在保护绿水青山中收获了金山银山,在好山好水中走上致富路。”